1、观念为引,思变求富
贫困地区多为偏远封闭地区,积贫积弱由来已久,人们在观念上已经习惯于贫困的现状,缺乏强烈的思变和进取的精神。一些地区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寄希望于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不以贫困为特殊,反而认为顶着贫困的帽子有很多实惠,很多“贫困县”不愿摘帽就反映了这种现状。党员干部在扭转观念,培养强烈的思变和求富心理方面必须要以身作则,尤其是村委会干部,要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召群众。在对干部的考核中,除了工作方法与实绩外,对群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也应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2、民风归厚,移风易俗
凡经济落后的地区必定也是文化滞后的地区。安于现状,小“富”即安,赌博、迷信活动等不健康的习俗在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尤其是赌博风气在乡村的泛滥,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一个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一年辛辛苦苦挣了几万元钱,可能在过年回乡时几次赌博就输的干干净净,转而又回归赤贫。积累资金,返乡创业实际上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
在风俗的引领和扭转上要两手都要抓,一是常态化打击黄、赌、毒等现象,保持高压态势,使之难以抬头;二是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秧歌、龙灯、龙舟等传统项目继续发扬,农家书屋等文化项目继续提倡,在时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
3、干部为先,整体提升
贫困农村地区各项工作是复杂的,需要有好的带头人。要着力打造和培养村干部队伍,在思想政治、立德修身、工作能力上都要有高要求,不能只看能力,不看德行。同时要提高村干部的待遇,提升其工作热情,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村干部队伍。针对村干部参与不良风俗活动并屡教不改的要予以清退。
4、教育为本,产教融合
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一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提升教育水平,使大部分寒门学子能以学习改变命运,引领群众重视孩子教育的风气,减少辍学失学现象的发生;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到与扶贫的产业与项目相符合,培养学以致用、建设家乡的专门人才,在种植养殖、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工业制造等方面有针对性开设专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也为这些贫困地区的产业项目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和人才保障。
(铜陵民进:吴泓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