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先进文化方向 推进党派服务创新
——民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问题研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精神的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全国上下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民主党派作为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参政党,因其性质地位和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光荣使命。
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的重要社会职能,是民主党派参与社会实践、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民进是由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组成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当前形势下,如何能更好地服务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民进的界别特点,发挥文化人才众多、智力密集的优势;需要我们创新服务机制、服务理论和服务手段;需要我们抓住服务的重点,突破服务的难点,合理安排、规划,科学组织实施,使服务工作务实、高效。
一、坚持推进方向、明确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民进章程》也明确规定: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继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发展和繁荣文化出版事业为本会的基本任务之一。
我们所有的文化服务工作都不能偏离这个总的指导方针。
二、健全服务机制、创新理论形式
(一)健全文化服务机制
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能,它的外延很广,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服务的方方面面。随着“文化强国”口号的提出,为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原有的服务机制在现阶段已相对滞后,应做出适当的调整,保障在文化服务方面有所侧重。在人员配备、活动安排、经费补充、理论培训上加大力度和拓宽深度、广度。各地市级党派组织可设立单独的文化服务部门,研究每一年的服务方向、制定服务计划、评估服务效果,并列入年度考核内容;整合会内资源,各基层组织加强横向联系,实现资源集聚,优势互补,联合开展服务;推进载体建设,可成立文化讲师团、文化服务队等服务机构,落实服务活动,建立长效的服务平台;探索加强会内文化建设机制,活跃各项文化活动,创造文化氛围,提高会员文化素质,为文化服务提供有力支撑。诗、书、画、咏、舞等联谊会是个很好的文化建设平台,以铜陵民进为例,自成立诗书画咏联谊会以来,吸收了各项文化艺术专长的会员,制定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在交流中开发了会员的文化热情,在联谊中文化素质得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同时,在活动中也吸引和带动了大部分会员参与其中,增强了会内活力,提升了党派形象。
(二)创新文化服务理论
理论创新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根据民进的党派特点,根据国际、国内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文化发展的走向、趋势,同时针对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背景,创造出符合实际的文化服务理论,并以此指导文化服务实践。
“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是理论创新的两个重要原则。目前,世界多极化发展,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碰撞,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融,我们如何能做到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壮大自己。如何能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同时又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都给我们的文化服务理论提出研究的课题。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我们要做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民族众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在不同的地区,文化服务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放程度高,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民族精神的培育应是文化建设和服务的重点;西部内陆地区,经济落后,受教育程度不高,医疗、卫生、科技等各项服务都很重要,文化服务的重点应放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些民族地区,有自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信仰,需要我们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采取审慎的态度,提供文化服务,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求同存异,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因此,因地制宜的创新服务理论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理论,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服务实践。
(三)创新文化服务手段
民进会内文化人才众多,专业化程度高,文化服务工作一直以来开展的很好。传统的文化服务形式有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等,多采用培训、演出、送教、书写春联、捐赠图书等服务形式,这些都可继续保持,并不断深化。在原有基础上,可针对现代社会发展新特点,出现的新兴行业,新的社会人群,创新服务手段。
如农民工这一群体,在文化服务上所受关注就较少。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脱离了乡村,进城务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基本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精神相对贫乏,心理上也没有归属感,很多靠打牌赌博打发无聊时光。针对他们,我们可“文化进工棚”,为他们搭建图书馆、活动室等文化平台,帮助组织农民工乐队、合唱团,培训相关人员等,提升这一群体的文化素质。
再如待业大学生这一群体,经过多年的积压,很多毕业待岗的大学生,除少部分自主创业之外,有很多应聘从事各种临时性的工作,背负沉重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还有一些公司的白领,他们普遍有很深的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大,同事之间人际关系冷漠。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群体,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提供怎样的服务,是值得研究的。
在新兴行业,如文化策划、创意行业,数字出版,动漫产业等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根据民进的文化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行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或是会员本身就可从事这些行业。
创新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创新,我们只有不断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把握问题的本质,建全机制、更新手段、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挥服务的职能。
三、保持优势项目、突破薄弱环节
民进因其界别特点,在文化建设和服务领域优势明显,各种文化服务工作在人才上、智力上、项目上都可得到保证,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
与以经济类、企业界为主的党派,如民建相比较,民进会员企业界的人才较少,大都是文化教育出版类事业单位工作或管理人员,缺乏经济实力和产业实力,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多会员在各行业内有名气、有水平,但由于没有相关的产业支撑,很难将文化做到产业化、规模化,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需要民进在保持界别性质的基础上,适当吸纳一定数量的企业界人才,特别是文化类非公企业的负责人,如广告、出版、影视、娱乐、印刷等方面,利用会内人才、智力优势,将成果转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四、立足现实所需、追求务实高效
文化服务是惠及百姓、服务民生的工程,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 把好事办到百姓心坎上。需要我们立足现实,追求实效,摒弃一切不切实际的面子和做秀行为。
在服务过程中需认真开展调研,调查服务对象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实施文化服务工作。服务过程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摆样子,需具备“死缠烂打”的精神,确实把事情解决透。
在送文化到农村方面,内容应贴近生活、形式应通俗易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所乐于接受。如指导成立各种秧歌、腰鼓、民乐表演队,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注重道德层面的教化,比如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使孝老敬老、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成为风尚;送文化进社区方面,即要繁荣各种文化服务活动,又要做到与各种服务活动相渗透、相融合,做到不扰民、不搞形式主义;在文化进校园方面,要站在孩子的视角,避免空洞的说教,针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学习观的养成,提供行之有效的服务。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民进肩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文化建设的新浪潮,为民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文化强国”的号召下,民进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通行,与各民主党派加强团结,紧密合作,积极地投身到文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吴泓漪)